发布日期:2024-10-17 浏览:
学习科学硕点简介
学习科学的研究旨在探索与人类学习能力相关的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机制,研究影响人类学习能力的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及其客观的评价方法和技术,研究不同人群或者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学习能力,研究相应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技术方法。学习科学是通过在心智、脑科学和教育之间建立桥梁,将脑科学的最新成果应用于教育和学习过程。该专业旨在通过学习科学领域的研究,为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岗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目前,我校学习科学形成了如下2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⑴认知发展与学习
本研究方向以脑发育和认知发展的动态发展观为核心指导思想,以高级认知功能为突破口,解决“学习与脑的可塑性”的科学问题,为建立基于脑的教育、基于脑的认知障碍矫治方法、基于脑的人力资源产业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促进儿童青少年的智力和心理健康发展,满足国家须不断提升人口素质和综合国力的重大需求。
⑵社会性发展与学习
本研究方向探讨社会交互过程如何诱发学习,识别学习环境中哪些社会性因素会支持和促进学习,哪些会限制和阻碍学习,进而尝试开发具有社会性的学习技术和构建社会性学习环境,以便通过“增强社会性”来逼近知识学习的真实本质。
主要学术带头人简介
邹智敏,温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主任,应用心理学专业负责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基础心理学博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联合培养),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兼任中国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委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心理学专委会(筹)委员。主要从事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研究方向包括:自我本真与正念、人格坚韧与情绪调节、中庸思维、多元文化理念、社会认知偏差等。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有多部译著。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
孙忠强,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工作记忆的表征与其他认知加工,包括知觉和注意的交互等,多人注视线索的加工机制及其应用。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Attention,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一作或通讯作者8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科基金青年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各1项。
王鹏,山东淄博人,温州大学教育学院,博士,教授,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理论与史专业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山东大学-计算心理学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人工智能与合作学习,创造性思维,高级心理测量,生涯规划与管理,网络心理。发表SSCI、SCI、CSSCI等收录论文50余篇,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余项;出版《大数据心理学》等9本著作;获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共7项;并获11个各类奖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2项,厅级8项。
于海涛,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点负责人,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后,北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兼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委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心理学专委会(筹)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性发展与学习,在《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等省部级课题3项。
杨刚,男,博士,教授,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技术学兼职博士生导师,现任大数据与智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近五年在《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现代教育技术》等SSCI、CSSCI来源期刊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研究;主持教育部1项,省哲社规划课题2项、省教改2项,省教育厅与教育科学规划2项目,省高等学会课题1项。主译著作:《学习的本质:以研究启迪实践》,参编著作:《剑桥学习科学手册》、《网络校际协作学习与协作教研的理论与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主持省精品课程1门,参与国家精品课程1门;2016年《在连接我们的网络世界里共同学习》成果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22年获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指导研究生获得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新苗人才计划)、教育厅项目共6项。获得校优秀教育工作者(2013)、优秀教师(2020、2014),院长特别奖(2021),学生心目中的好导师(2022)等荣誉称号。指导研究生学生发表多篇CSSCI/SSCI论文,6名研究生考入名校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团队获得“五好导研团队”称号(2023)。
主要研究方向: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化教学、STEM教育、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等。
叶新东,男,博士,教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教育技术学专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美国犹他州立大学教学技术和学习科学系高级访问学者。温州大学瓯江特聘教授,担任温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温州大学与全南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导师。学术兼职包括:中国高教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教育技术专委会理事,浙江省中小学研学旅行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浙江省高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高教学会智能教育分会副理事长,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学习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在教育研究领域共发表8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CSSCI/SSCI期刊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2部,发明专利2项,软著1项,主持和完成了1项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的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新技术新媒体与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应用,虚拟学习环境中的知识分享,大数据分析与挖掘等研究等。
郑晓丽,博士,副教授,温州大学教育技术学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技术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执行负责人,韩国全南国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交互与认知科学、争论式/论证式教学、协作学习、社会性元认知、机器人教育、翻转学习、自我调整学习、数智赋能的精准教学、情感计算、智能体等,在《Computers & Education》《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开放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等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近三年来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省教育规划课题1项,参与省一流社会实践类课程建设1门,主持市科协服务类项目1项,获得省优秀研究生教学案例1项,获得第10届国际传播与媒体协会最佳研究者奖,获得院长特别奖2次。担任多个SSCI期刊及CSSCI期刊的外审专家,担任中日韩美ICOME国际学术会议的组织委员工作,担任中日韩美ISE国际教育研讨会的组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