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25 浏览:
藏北风掠过牦牛帐篷,次仁吉措手中的试剂盒映着牧民额吉的笑脸——动物疫病防控技术让祖辈的牧场重焕生机;伊犁河谷的白桦林间,塔勒哈提设计的生态步道蜿蜒伸展;汽车智造人杨培普在贵阳车间攻克新能源线路,黔货出山铺就共富路;信息技术老师珠措在那曲高中架设“云课堂”,帮助牧区老人跨越数字鸿沟;数学桥梁师阿布用藏汉双语教学,孩子用公式算清祖辈草场生态账;东北汉子学会敬青稞酒,藏北即是吾乡”正是基层干部胡雪博的真实写照......
盛夏时节,温州大学“籽籽同心”社会实践队以“共同体意识视野下西部建设者与青年返乡者的就业与社会适应’”为研究主题,实地调研新疆、西藏等10余个地区,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口述史”书写等实践活动,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笔端书写民族声音。
“籽籽同心”社会实践队是温州大学“石榴花开”民族工作室指导下的一支以民族同学为主要成员的社会实践队。团队成员涵盖维吾尔族、藏族、哈萨克族、壮族等民族。“无论是跨越千里扎根边疆的西部建设者,还是在东部学成后毅然返乡的民族青年,他们的故事都是个人成长与民族地区发展的交织,是青春力量与家国情怀的共鸣。”实践队队长、维吾尔族女孩祖丽米热·依明说,实践队通过两种群体的对比研究,深刻感悟“共同体意识视野下个体的、民族的蜕变和成长”,并将相关图文影像资料作为“素材库”,形成了一部动人的“口述史”。
为期14天的调研中,团队成员累计访谈了约80名在西部工作的青年。其中有复旦毕业后成为家乡国企人事部管培生的仁青拉姆,把锅庄舞改成“踩云朵”游戏的幼儿园老师石曲措姆,在西北干燥的气候和辛辣的饮食中成为独当一面的"党务工作者"的“西部计划”青年何安婷,以及用双语“田埂听诉求,村委会解难题”的南大毕业生陈瑞.......从钱塘潮到雪域乡,从江南小镇到羌塘草原,他们皆面临饮食差异、气候适应、资源差距的难题,对于就业政策、社会适应、民族交往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解。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对家乡的赤诚,是共有的底色。
截至目前,“籽籽同心”实践队累计访谈超900分钟,形成初始录音材料和视频材料1289分钟、初始一手照片材料184张。下一步,同学们将整理形成约10万字的人物访谈录,并撰写一份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我们希望聆听最鲜活的生命细节,挖掘最真实的青年故事。”
相关链接:https://zhejiang.eol.cn/zhejiang_news/202507/t20250724_26827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