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温州大学教育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视野 > 正文
教育人物
教院年鉴
学院要闻
媒体视野
学术动态
理论学习
教院掠影
学生公告
系所新闻
班级新闻
学生风采
视频专区
信息公开
教院荣誉
人才招聘
下载中心

学院首页

中国教育在线:特殊的“毕业季”:一批孤独症儿童家长交出“星光”答卷

发布日期:2025-06-26 浏览:

又是一年毕业季。近日,在温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一批“特殊的毕业生”迎来了他们的结业时刻。他们皆是“星光计划”的学员。8周前,他们带着焦虑走进课堂;8周后,他们带着希望与改变顺利“毕业”。

“星光计划”由温州大学孤独症儿童教育与康复研究中心与温州市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联合发起,通过8周团体辅导课程将科学干预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助力特殊需要家庭突破沟通壁垒,为孤独症儿童的语言与社交能力发展点燃希望。


从“无措家长”到“干预专家”

“不是应该教孩子说话吗?”

课程开始的时候,刘女士有点迷茫。她是两个自闭症孩子的母亲,长期以来,她都觉得自己和孩子之间隔着一层“无声的玻璃”。

“我们常说要干预孩子,但更关键的是教会家长如何与孩子对话。”温州大学李晓燕教授作为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告诉我们,真正的康复必须从改变家长开始——比如掌握行为描述、语言示范、互动邀请等沟通技巧,成为孩子的“社交桥梁”。


团队每周投入大量时间,通过微格诊断技术逐帧分析家长提交的亲子互动视频,提供个性化指导。刘女士每周都认真参与课程,课后陪孩子练习,把干预技巧融入画画、吃饭、玩手工等日常生活。“我以前性子急,语速快,总想纠正孩子说不清楚,现在才发现原来孩子并不是不会说,只是我们总着急问话,没有给孩子表达机会。”她利用“等待回应”的技巧,用简单描述替代追问,用鼓励的眼神代替催促,说完一句,便留出空白。


上周,她对孩子说“你拿起了小卡车”。孩子停顿几秒,回应:“这是红色的小卡车。”——这是他少有的、完整的一句话。

语言的成长,并不只是“训练”的结果,而是在被看见、被理解、被等待中慢慢“长出来”的。

从课堂的“受益者”到 “贴心助教”

“李明平时学得又认真,在家干预视频拍得也很好!”提起李明,同班家长们都竖起大拇指。课堂上,他永远是听得最认真、问得最细的那个;课后,他还常常多留一会儿,为焦虑的同伴答疑解惑。主讲老师也对他印象深刻:“他不仅笔记记得特别详实,课后还会主动向我询问他实操中遇到的问题和思考。”


不仅如此,李明还将“星光计划”的课程微信群变成了一个“爱心驿站”。在这里,他是最活跃的分享者:本地公益讲座的及时通知、适合孩子的社区融合活动信息……源源不断的实用信息,让家长们少走了许多弯路。

项目成为“星孩”家长的“情绪创可贴”。戴着老花镜的奶奶学着用关键行为与孙子沟通;沉默寡言的爸爸第一次录下自己采用夸张的动作与孩子互动;曾绝望地说“孩子无欲无求”的母亲,深夜11点激动地打电话报告进步……数据显示,参与家庭中85%的家长能稳定运用策略与孩子互动,孩子专注力、社交主动性等指标提升超60%,而家长也借助团体辅导化解焦虑,促进家庭内部协作。


“现在我懂了如何说、何时停,孩子真的不一样了。”许多家长坦言,这8周课程聚焦了实用技巧与情感联结,见证了不少成长和改变。“家长进步1分,孩子能进步10分。”李晓燕教授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正照亮越来越多的特殊需要家庭。

相关链接:https://zhejiang.eol.cn/zhejiang_news/202506/t20250626_26773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