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7-10-17 浏览:
1921年,在民族存亡之际,中共一大在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召开了。数十年来,中共召开了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这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会议。
为了迎接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到来,教师教育团学干部和青年学子们兴起了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热潮,并推动学习落到实处,树牢“不忘初心跟党走”的思想意识。
金杨映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读书人只有热爱学习,才会懂“人生处处是学问”的真谛;为政者只有真正感受过贫苦,才会懂“以人为本”的含义,习近平总书记很好地验证了以上两点。
与其说发扬党章精神,我在这本书里更多地读到了习主席的历练与成长。插队时,他以书箱为伴,勤奋好学,奋发图强。他坚信困难是强者的财富,弱者的深渊。在知青岁月里,他懂得了什么叫群众,什么叫人民,什么叫实事求是......并在执政过程中贯彻这一思想理念,惠及人民。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要向总书记学习敢吃苦,不怕苦,敢说敢做敢担当的品质!要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为中国梦奉献一丝力量!
周子玉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知青,属于一个时代的印记,同时它也影响了一代人。而习主席的七年知青岁月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读这本书,首先,我学到了一种担当,一种心系天下的担当。我们之所以生活安定,是因为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而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努力成为负重前行的那个人。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更应为人民的福祉服务。正如习主席当知青的七年是他日后为政的宝贵经验一样。
其次,我学会了感恩。感恩老一辈人为我们创造的安定生活,感恩那一段饱含深意的历史。虽然我们无须上山下乡,可我们依旧需要磨练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在时代发展中砥砺前行。
章金利 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读《习近平七年知青生活》有感
敢说敢做敢担当,方能成就非凡事。阅读此书,印象最深的便是习近平“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放弃争取留任北京,毅然下乡,其建设祖国之任;办沼气、打水井,不计安危,其为民谋福之任;开铁业社、办代销点,不辞辛苦,其建设小康之任;柯桥治理、开辟坝地,不遗余力,其改善环境之任。作为当代青年,也应有这种敢说敢做的精神。
所谓天下兴亡,若为匹夫之责,便于众人无责了。若遇事则言,大家有责,便不会有人真正为这件事情负责。所以,只有学习这种担当的精神,从推诿逃避的“我们”中走出来,真正以“我”的名义,关心时事,敢作敢当,才能升华自我,建设国家。
杨舒雯 读《习近平的知青岁月》有感
在未读之前,一直思考习近平总书记以前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他有一个什么样的青春呢?
在一开始,他与我们所有人一样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但他也与我们不一样,他有着一股钻劲,有一颗强烈的上进心。我最受感动的便是青年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那七年。我想如果是我,我肯定忍受不了那里的艰辛,但是从青年的习近平的行为便可以看出他注定不同于普通人。在这七年的时光里,他扎根于这片寂寞的黄色土地,竭尽所能,用汗水书写了与众不同的青春。
“敢说敢做敢担当”这是他教会我的道理,正如“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找寻青春答案”(来自人民网)所说的,让我们在书中找到青春的意义。
吴晨悦 领袖亲人民,群众敬主席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我们都知道我们有个干实事的习主席,有个亲人民的习大大。在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我们对习主席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知道了习主席的党性之坚定,知道了他的不怕苦、不放弃的精神,知道了他热爱学习、博览群书的一面,更知道了习大大做到干实事、亲人民的深层原因――七年的知青生活。
作为一名大学生,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们应当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勇于实践,观察生活,贴近群众,把我们的梦融入伟大中国梦,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让我们的青春无悔。
褚伊歆 天降大任于斯人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生活》后有感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怀着敬重的心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生活》,有一种“国家领导人是如何炼成的”的恍然大悟,当然更多的是对习主席年轻时勇于经历历练的钦佩。
“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这是书中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一句话。只是简简单单的场景描述,没有任何渲染的辞藻,但是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那一份狠下决心的努力与坚持。他从一点一滴积累起,抓紧每分每秒充实自己,有了这结实的一步一步才能成就他的今天!
陈沁妤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在十九大召开之际,我读了一篇关于我们习书记的知青生活的文章。文中曹谷溪先生有这样一段话:“成功,是成功者主体的成功。 但没有成功的机遇或者成功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成功依然是一句空话。然而,机遇不会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人,它只为那些有准备的人提供。”
这么多人的回忆中,“书”是几乎每篇回忆中都可以谈起的。煤油灯下读书的经历或许刚好慰藉了那时他的无助与迷茫,并且使他坚强。从办沼气、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磨坊等中一步一步踏实地走出自己的前方。人民的艰辛,生活的艰苦,入党的艰难……这些种种的不易使得如今的习书记带领中国快步发展,并且真正做到了“黄土地的儿子”。
亦如大家对他的评价:“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做什么。”
亦如他自己对战友的鼓励:“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
俞佳敏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描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插队时的学习、生活情况,通过当时与习近平一同插队人员的回忆记录,从侧面真实地反应了习近平当时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面貌。
七年的知青岁月,七年磨砺,七年辛劳,让习近平总书记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更培养了他的自信心。年少轻狂之时便已立下鸿鹄之志——要为老百姓做实事,即使在陕北农村艰苦环境的磨练下,习近平依然没有放弃对自己精神世界的提升,始终朝着自己的目标砥砺前行。
轻狂不再,初心始终。以身作则,实干报国。相信这本书一定会为万千胸怀报国之志的后起之秀们提供精神的助力,成为他们的前行标杆!
顾小晶 青春时代,指路明灯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一直很喜欢一句话“你以为的幸运,是别人努力多久才发的光”,这句话用在从未放弃读书和思考的习近平同志身上怕是再合适不过了。
是他,在最艰苦的年代,不受恶劣社会风气影响,不断以书本充实自己,感动他人;是他,虚心请教农活,不像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是他,深入考察,敢于创新,改变贫困农村的落后面貌;依然是他,自始自终秉承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如今,作为主席的他,深受百姓的爱戴与拥护,这正是他“埋藏”多年才发的“光”。他告诫广大青年要扣好人生中的第一颗纽扣,而他这般经历怕是展示给我们最好的证明——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因此,从这一刻起,只要我们安于吃苦,甘于读书,敢于创新,一定也能让自己的人生发出他人羡慕的光。
姚霖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个道理我们都懂,然而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人呢?
面对那段艰苦的岁月,习近平没有逃避, 更没有自怨自艾;有的只是对人民深厚的感情,有的只是脚踏实地,认真干事。即便是面对多么困难的阻碍,他始终没有放弃,朝着心之所向,勇敢前行,至死不渝。他贴近人民,群众缺少什么,他就干什么。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尽管他是知青中年纪最小的,但却敢说,敢做,敢担当。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办事。但就算如此,他却能始终坚持思考,书不离手。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在那样的年代,实属难能可贵。
从《习近平的知青岁月》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段岁月尽管有苦、有泪、有辛酸 、有彷徨,但也是习主席人生路上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青年一代,正当如此。即使身陷困境,也要砥砺自我,勇敢前行。始终把读书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态度,精神追求。努力提升自我,坦然面对未知的人生!
曾睿 不畏辛劳,敢为人先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1969年1月13日,15岁的习近平同志背负行囊,踏上了黄土高原这片土地,成为了年龄最小的知青。克服了心理上从繁华到荒凉的茫然与失落,闯过了农村的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他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而这片荒凉的土地也在他的整治下重现生机。
怀着一颗敬重却又充满好奇的心,我读完了这本由29位受访者共同完成的书,感动已经难以形容我的心情,我想更多的是自豪。我看见他在1000多人都在哭泣的知青列车上笑着说这是一件光荣的事情,看见他在同伴出去讨酸菜的时候在家钻研书本上的知识,看见他慢慢从每天赚五工分的“城市娃”变成了每天赚十工分的“农村大汉”,他为梁家河村发展做的事情,最让我印象深刻。从到四川学习沼气并推广到全省,到寒冬里亲自为村里打了一口井,又给村里办了铁业社解决社员劳动工具的需求等等,这些事情都体现了石春阳书记评价习主席的一句话:“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
孟子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我们应当学习习主席不畏辛劳,敢为人先的精神,刻苦学习,坚持不懈,成为一个能真正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中国人!
王鑫慧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习近平的知青岁月》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再看看现在的习书记,是他在新中国的新时期领导着我们奋勇前行。他作为党领导人,承担着领导中华人民正确信仰的责任;他作为共产党党员,身体力行的告诉我们他的信仰就是共产主义,而信仰的形成与他插队落户生活密不可分。知青王燕生说"近平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在那段时期,他不仅承受着体力和生活上的苦,还在精神上受到更大的痛苦和压抑:走"之"字形羊肠小道往山上挑粪,为烧柴发愁,白色被单上沾着斑驳的血点,是跳蚤和虱子的杰作,还有尊敬的父亲被迫害,自己带着"黑帮子弟"的帽子被歧视,在陕北穷山河里,在贫瘠的黄土之上,他忍受着各种各样的不公平……然而,他从自己刚插队落户时的迷茫到后来的转变中体会到,每个人就像万事万物一样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的过程,没有"天生伟大"这一说。
正如太史公所说:"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习主席同古今圣贤一般在困境中实现精神升华,并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虽说大学生活不比插队落户的日子,但也有许多挑战,如第一次自己写一份策划、举办一次活动、做一次微刊……这些都将成为你日后的宝贵财富,来增加你的厚度,扩展你的宽度,完成自己的升华。要知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给别人一个理由,让他们觉得非你不可,这就需要我们在大学中完成属于我们的"知青岁月",完成我们的升华。
习近平的知青岁月是一卷好干部的成长史,更是一部始终为民的奋斗史。通过本次学习,团学干部和青年学子们意识到了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意志和品格的不易。为此,教院学子们更应该向习近平主席学习,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实际行动提升自己,奉献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