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8-05-22 浏览:
5月18日晚上7点,中国科学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研究员潘习哲教授,应我院小教系蔡志凌教授之邀,莅临我院作《航天改变我们的生活》的科普讲座。
潘教授曾任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站长,是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地面系统副总指挥兼副总设计师;后任国家减灾委减灾卫星办公室专家组组长,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副理事长,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战略专家组成员。曾获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潘教授从六个方面讲述了“航天遥感改变我们的生活”。
第一、卫星按照用处可分为三类。一是通信与导航定位类;二是遥感类;三是科学类。第二、利用可见光,卫星能看见物体。潘教授在此提出了思考问题:早期侦查遥感卫星照相是用胶片,现在照相技术已经提升很多,但到现在还保留着胶片这是为什么?第三、无太阳光,利用远红外技术能看见物体。潘教授拿激光照射钱出现的情景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解释。卫星站监测人员利用计算机测出不同物质的光谱曲线就可判断出物体。同时高光谱分辨率技术也很好的运用于军事之中。第四、合成孔径雷达技术(SAR)。如果情况更加极端,不仅没有可见光,还遇到能见度极低的云雾天气,卫星呈像的图像不够清晰该怎么办呢?这时我们可以使用合成孔径雷达,它工作不受大气传播和气候影响,且分辨率高、穿透力强、能有效识别伪装和穿透掩盖雾,呈像清晰且覆盖面积大。第五、我国的地面系统技术在不断加强。卫星原本呈像是一片漆黑的,我们可通过增强处理技术使原本漆黑的图像变得清晰。此外潘教授还向我们解释了遥感、遥测和遥控的区别。第六、森林、草原与农作物生长状况及灾害监测。我国遥感技术已经在生态领域产生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运用遥感技术来对生态状况进行观测并且还可以判断农作物的生长好坏程度。最后潘教授给我们观看了遥感卫星监测到的关于军事方面的视频,视屏中图像的清晰度让人惊叹,让我们不禁感叹中国遥感技术极大的进步。
本次讲座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航天遥感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潘教授的科学精神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而我们在科学教育的道路上还需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通讯员:16小教3班 钱雪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