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温州大学教育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就业 > 本专科招生 > 正文
研究生招生
本专科招生

招生就业

2025招生季 | 温大教授说专业:教育技术学国一流专业介绍

发布日期:2025-06-25 浏览:


叶新东,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韩国全南大学兼职博导,教育技术学专业负责人,曾任温州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温州大学瓯江特聘教授,美国犹他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中国高教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教育技术专委会理事,浙江省中小学研学旅行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浙江省高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高教学会智能教育分会副理事长,温州市重点人文社科基地学习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新技术新媒体与教育、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大数据分析与挖掘等研究。在Nature子刊,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主持全国教育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浙江省哲社基金课题。

一、专业概况

教育技术学专业创办于1999年,历经26年的发展,目前已拥有教育技术学(学硕)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专硕)硕士研究生授予权。2021年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二级专业认证,2022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2022年,本专业连续两年获得校最具就业竞争力专业,2024年软科中国专业排名B+, 位居全国第35位(120个专业)现阶段聚焦人工智能教育办学方向。

近三年,据省教育评估院调查的9个指标中,本专业在就业率、专业相关度、工资水平、升学率、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效果、教学水平、师德师风等 8个指标全省同类专业排名第一。

二、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学专业聚焦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需求,不仅培养具有“博爱雅艺”师范气质的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教师,还培养能够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智能技术从事教育数字化建设、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毕业生不仅能在中小学等事业单位胜任信息科技教育教师、人工智能课程开发、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教育数字化服务等岗位工作,同时还能在教育科技企业从事教育大数据分析与评估、智能教育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推广及技术运维服务、人工智能教育解决方案开发等工作。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助力学生成长为适应智能教育时代发展,具备持续创新与实践能力,能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等多领域发挥引领作用的人才。

主干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课程等)

01专业基础课:

人工智能基础、机器人教育理论与实践、人工智能与计算思维、计算机科学的应用数学、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据结构与算法、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学习科学与技术、计算机概论与硬件维护实践、网络管理技术、教育技术学导论等。

02专业核心课: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机器人教育理论与实践、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物联网及其应用、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进阶、互动媒体设计与开发、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等。

03实践课程:

人工智能教育研习、信息技术教育研习、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信息技术教育实习等。

三、办学特色

现有专任教师19人,其中教授6位,副教授8位,博士15人,拥有海外学习经历博士11位。2019年获得温州市文化创新团队,2023年获得温州市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本专业联合当地教育机构、中小学校、教育科技公司,构建“共研、共创、共建、共育、共享”校地协同5C教学模式,依托“浙江省STEM名师工作室”“温州大学胡来林STEM教学名师工作站”“温州大学王佑镁创客教育名师工作站”、“温州大学边楚女中小学信息技术特级教师工作站”、“温州大学人工智能科创导师工作室”等平台共同培育职前职后教师。

建有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机器人教育、STEM教育、虚拟现实教育资源设计与开发、智慧教育等实验室。学生在温州中学、瑞安中学、温州二中、温州实验中学、温州南浦实验中学、温州实验小学等十几所名校开展教育实习和见习;与科大讯飞、中津科技、智慧树、超星网等教育科技公司建立长期的专业见实习实践基地关系。通过校内外实验实践基地的协同,构建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学技能”双轨协同培育体系。

有趣的STEM课程

融合AI技术的增强现实教育资源开发课程

机器人教育课程

科技创新劳动实践

教学设计分享课

智慧教学课堂

大一下去科大讯飞公司见习2周

大三下在温州中学教育实习

大三下在温州第二高级中学教育实习

学生赴韩国全南国立大学交换学习一学期

国家留学基金委优本项目全额资助教技同学赴美国纽约大学奥格威治分校交换学习一年


四、就业前景

在国家“人工智能 + 教育”战略持续推进与教育数字化转型加速的背景下,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且多元: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

2.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活动指导教师。

3.教育科技企业和互联网教育平台 AI 教育领域从业者、教育产品课程开发师、智能教育解决方案架构师。

4.深造提升通道:本专业扎实的学科基础为攻读教育技术学、计算机、人工智能、教育信息化等相关领域硕士学位提供有力支撑。

毕业生概况

毕业生足迹遍布全国近二十个省市,大批毕业生扎根基础教育领域,成长为区域教学名师与学科带头人;部分毕业生在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任职。在升学深造方面,超百名毕业生考取香港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硕士生或博士生,大部分入职大学和中小学教师岗位。


五、学生代表

1.唐奔瑶,教育技术学21级本科生,考研至华东师范大学

从大一入学,我便从各种渠道了解如何参加科研竞赛,并加入了两位直系学长的课题和校团委科技创新中心。大二大三期间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我对前沿技术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在教师团队的指导下,立项并成功结题有关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方面的校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VR技术增强环境下自然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学习效果探究》,带领团队设计开发教育课程与软件,参加瑞安市全国科普日家年华活动,进行科学知识普及。并且在系里指导下,我也积极参加人工智能赛道的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计算机设计大赛等竞赛和AI训练项目等,夯实专业素养。通过专业技能和学生工作的锻炼,我增强了技术操作、组织沟通和创新协作等能力。在院系悉心培养和自身不懈努力下,我充分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经历,成功考研上岸专业排名A+的华东师范大学,继续扎实理论知识和实践研究,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2.周俊儒,教育技术学21级本科生,就业去向:杭州余杭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

从大一入学,我便从各种渠道了解如何参加科研竞赛,并加入了两位直系学长的课题和校团委科技创新中心。大二大三期间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我对前沿技术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在教师团队的指导下,立项并成功结题有关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方面的校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VR技术增强环境下自然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学习效果探究》,带领团队设计开发教育课程与软件,参加瑞安市全国科普日家年华活动,进行科学知识普及。并且在系里指导下,我也积极参加人工智能赛道的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计算机设计大赛等竞赛和AI训练项目等,夯实专业素养。通过专业技能和学生工作的锻炼,我增强了技术操作、组织沟通和创新协作等能力。在院系悉心培养和自身不懈努力下,我充分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经历,成功考研上岸专业排名A+的华东师范大学,继续扎实理论知识和实践研究,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3.黄将辉,教育技术学20级本科生,考取武汉大学攻读“跨模态学习机器人研究”硕士

初入温大教技时,我就了解到我们专业提供了许多有意思的实践平台,如机器人教育实验室、STEM实验室、智慧教学实验室、虚拟现实资源开发实验室等。怀揣着对物理逻辑的热爱,我选择加入STEM研究中心,在这里,我学习了硬件编程,并在导师的指导下有幸立项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幼儿实体编程机器人的设计与开发研究”,这份经历让我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系统地锻炼了自主学习、项目规划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学校也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平台,大二期间我进入了学校的侨之桥教学团队,担任意大利佛罗伦萨中文学校Scratch编程班的在线教师,跨越时空的在线教学,让我深刻体会到技术赋能教育的实际力量,看到编程思维如何点燃海外华裔青少年的学习热情。正是这些与编程深度对话的经历,让我内心的热爱逐渐清晰、坚定,指引我做出了跨考计算机专业的决定。那种独立自主、开放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给了我冲击985院校的底气,最终成功圆梦。


4.周健翔,教育技术学20级本科生,考取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

大一时,我加入温州大学STEM教育研究中心,负责STEM教育教学设计活动中的3D打印模块,利用课余时间到STEM实验室学习,运用课堂所学的技术知识,深入钻研scratch、乐高编程等项目。大学期间,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宣扬的“技术赋能教学”影响下,我逐渐养成了用技术背景系统化解决问题的能力,用算法服务于教学目标。温大赋予我的众多经历让我坚定了对计算机技术深度探索的决心,大三阶段时,我便着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考研的学习,向着新的目标全力进发,最终成功前往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继续学习。


六、教育技术系合照